我們每天都重復做著一些小事:例如,在騎共享單車的時候,通過手機“掃碼”開鎖,微信加好友的時候,“掃一掃”就成為微信中的好朋友,小小的“二維碼”成為連接了數字世界和現實世界的橋梁...
以上只是我們眾多生活碎片中的很普通的一個,一個掃碼的動作背后承載著很多技術,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充滿想象力的“萬物互聯”新時代,背后的云計算、邊緣計算、人工智能、大數據,是為我們打開這個新時代大門的魔法棒。
往往在一個物聯網盛會上,不僅是一場匯集物聯網前沿的產品和黑科技的盛宴,更彰顯著一些“后端”公司的技術實力,華云數據集團作為中國云計算獨角獸,近年來向用戶充分展示了在云計算、大數據、物聯網應用等各個垂直行業智能化應用的成果。
不可忽視的物聯網關鍵詞:融合
其實,物聯網并不是一個新鮮詞,它甚至已經存在了二十年之久。世界上的人加起有70多億,人和人之間的網絡連接問題已經解決了,那物體呢?如果路燈、井蓋、電表、攝像頭、汽車、動物……這些都相連,那么,量級將是人類連接數的指數級。有場景在,就有需求。有需求,就會有市場,而這恰恰就是物聯網所蘊藏的巨大價值。
如果把物聯網看作一個生命有機體,這些被連接的物體和終端是感知器官,云計算相當于中樞神經和大腦,大數據則是“血液”,供給和輸送維持生命體的營養。如果傳感器采集的數據不匯集到云端的大腦,不去做計算和智慧的分析,那么物聯網就是“植物人”,也就不會產生價值,而這正是華云數據這類的云計算公司能夠成為獨角獸的原因。
“感受到IT和OT的融合,實體業和傳統IT業融合。如果沒有物聯網,沒有實體,大規模的數據不傳上來的話,云計算的公司很難發展;如果反過來想,因為這種基礎設施的能力,具有云計算、大數據處理的能力,加上網絡連接和數據分析的能力,才能帶動實體業的發展和物聯網的蓬勃發展。云計算代表的一個分布式的概念,物聯網從端點出發。“控制系統跟邊緣計算完完全全吻合,兩個方面都是互相發展的環境。物聯網的企業,從傳感器、整個的方式、協議傳播都在強調技術創新。但是現在整個的業界缺少的是融合。”華云數據集團副董事長、執行副總裁馬杜在接受天極網的采訪時表示。
萬物互聯時代 企業需要怎樣的云?
左:華云數據執行副總裁、首席技術官?譚瑞忠;右:華云數據集團副董事長、執行副總裁?馬杜
不僅僅是端點和邊緣計算的融合,成為了業界關注的一個焦點,馬杜認為,隨著云計算行業發展邁向2.0時代,公有云、私有云、混合云、邊緣計算、物聯網的融合也變得非常關鍵。
企業需要怎樣的云?答:以“我”為中心的云
一個普遍認同的觀點是,企業在成本、安全性和靈活性等各方面的考慮,在公有云、混合云、私有云三種形態中,?混合云目前仍是企業主流的選擇。那么,企業需要怎樣的云?需要定制化的云還是標準化的云?
馬杜認為,企業客戶需要定制化的要求是蠻現實的,特別是中國客戶。所以很難做到這種完完全全的模塊化方式。“即使是做到那一點,中國客戶有兩塊永遠也逃不掉,第一塊就是對界面定制化的需求,每一個企業客戶都是需要自己一個獨特的界面。第二是對一些現有的企業的IT環境的整合,這是一定要定制化的。”看華云數據在2018年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上重磅推出的CloudUltra4.0版本的產品邏輯,可以發現,它是一個可定制化、提供API的一款混合云管理平臺。
在過去幾年,CloudUltra®這款多次被很多咨詢機構評為中國私有云領導者的拳頭產品,過去它的“標簽”是一個私有云平臺。據天極網了解,在4.0升級版中,開始進化到“混合云”領域,“不管是從虛擬化的角度來講,不管是KVM環境、OpenStack環境、VMware的vSphere虛擬化的環境、還是沒有虛擬化的環境,同時也包括華云的公有云環境,都可以做統一的編排、統一的納管、統一的部署和統一的管理。
萬物互聯時代 企業需要怎樣的云?
“以客戶為中心”的宗旨還貫穿在華云數據的產品戰略路線圖中,從這張最新的戰略餅圖可以看出,首先,華云數據提供給企業最核心的新一代企業級云平臺,主要是幫助企業把現有的IT資源管理起來,管理私有云和一些混合云功能的融合;其次,在這個云平臺的周圍,就是華云數據對企業客戶提供的IT服務,包括混合云的災備、備份、遷移等服務;再次,通過對企業應用的管理和對企業所能采集到的數據管理,逐漸向企業的行業場景來拓展和深挖,逐漸把客戶在行業方面的特性通過IT的方式表現出來;?最后,華云作為一個技術的服務商,為客戶做一些定制化的服務,幫助客戶最終成功走向數字化轉型。“這也是華云從一個IT,從一個云計算、大數據的公司,向行業融合的一個很有信心的一條路。?”華云數據集團執行副總裁、首席技術官譚瑞忠表示。
不只是口號,“開箱即云”真的來了
近兩年來,超融合的出現,極大簡化了企業上云的繁瑣步驟,而超融合從技術的成熟到產品的成熟,也走過了一段經歷。“把計算能力和存儲的能力同時橫向擴展,是超融合的技術上的創新。對于華云來講,我們充分的領悟到了這種技術的創新,對云計算的推動,所以我們也積極推動超融合產品對客戶快速上云。”譚瑞忠對天極網表示。
華云數據在物博會上發布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“云+”超融合架構——華云數據企業級超融合H2CI?,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路誕生的一款產品。
據了解,華云數據企業級超融合H2CI?搭載的是華云數據自研的超融合軟件H2CIUltra?,可以實現與華云數據私有云平臺CloudUltra®的天然融合,在部署過程中實現無縫對接,能夠輕松被納管。H2CI?的硬件采用Intel最新Purley平臺,會降低因Intel處理器迭代帶來的投資風險,同時,最新的Purley處理器可以秒級創建云計算環境,滿足企業的高性能體驗。此外,華云數據企業級超融合H2CI?還可以帶給用戶業界最佳的分布式存儲性能。據悉,多家企業已經成為華云企業級超融合的首批用戶,希望通過超融合實現云計算的快速部署。
回到最初的話題,那個充滿想象力的“萬物互聯”新時代,需要更多像華云這樣扎實做技術的“后端”公司,深入各行各業,用云計算、大數據等技術為企業解鎖更多的商業場景,只有這樣,物聯網的春天,才真的來了。